元和十年(815年)六月三日,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袭杀,被当街刺死并砍掉头颅。稍后,御史中丞裴度亦遭遇刺杀,被凶手砍伤脑袋,幸而未死。一日之内永信证券,朝廷两大重臣遭遇刺杀,唐宪宗闻讯大怒,立即派人调查案件、捉拿凶手,然而此案历经数年,前后两批凶手伏诛,真凶到底是何人,却已无人知晓。
宰相当街遇刺身亡,御史中丞遇刺受伤
元和十年(815年)六月三日清晨,宰相武元衡走出家门,在随从们的服侍下,准备骑马前去上朝。武元衡骑马走在中间,前方有两位随从打着灯笼照亮路径,两侧和后方则另有几名随从紧随。
武元衡一行人刚刚走出靖安坊东门,突然听到有人在暗中喝叱道,“熄灭火烛。”
在前方打着灯笼导路的两名随从闻言,立即出言呵斥对方。就在这时,暗中突然射出一支箭矢,骑在马上毫无防备的武元衡当即被射中肩膀,而紧随箭矢之后,又有数名刺客自暗中跳出,手持利器冲向武元衡等人。
武元衡身边的随从见状,立即上前与刺客搏斗,然而随从根本不敌刺客,片刻之间便被刺客打的四散而逃,而武元衡则因腿部被刺客以木棒击伤而无法逃走。
在赶走随从后,刺客上前拉着武元衡的马,向东南方急行十余步,来到一处僻静处将武元衡杀害,并砍下头颅扬长而去。
等到武元衡的随从找来帮手,打着灯笼重新找到武元衡时,才发现武元衡已经倒在血泊之中,且头颅已经被砍掉。
由于当时天色已经渐亮,道路上多有上朝的官员和行人,见到如此情形,连忙找来了在街上巡逻的铺卒。铺卒得知是宰相遇刺身亡,也是大惊失色,连忙向着衙门跑去禀告上官,沿途呼喊十余里,都说有贼人杀害了宰相。
不久,宰相遇刺身亡的消息便传到了朝堂,只是大家当时还不知道被杀的是谁,后来才知道是武元衡。一时间,满朝文武全都惶恐不安、议论纷纷。有司官员更是立即跑去上奏皇帝,当跑到紫宸门时,恰好遇见了皇帝仪仗,遂连忙上前将消息禀奏了唐宪宗,唐宪宗闻讯大为震惊。
还不等唐宪宗从震惊中缓过神来,又有人前来禀报,说御史中丞裴度在上朝途中也遭遇了刺杀。裴度刚走出通化坊便遭遇了刺客,刺客手持利剑先后三次刺向裴度,第一剑刺断了裴度的靴带,第二剑刺中了裴度的背部,裴度从马上摔下来后,刺客第三剑又砍向了裴度的脑袋,幸好裴度当日戴的毡帽比较厚,只是略微伤到了头部。
裴度受伤后拔腿边跑,刺客则手持利刃在后追杀,裴度的随从王义见状,立即上前从背后死死抱住刺客,同时大声呼救,刺客又手持利刃砍断王义的手,这才得以逃脱。这时,慌不择路的裴度已经掉入了水沟之中,刺客以为裴度已死,加之周围已有人闻讯赶来,刺客这才逃走。
一个清晨,两位朝廷重臣当街遇刺,一死一伤,唐宪宗立即意识到,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刺杀事件。于是,唐宪宗下令停止朝会,并单独召见了其他几位宰相商议对策。
事后永信证券,唐宪宗对于武元衡的身死悲伤了良久,下令追赠武元衡为司徒,赐予布帛五百匹、粟四百石,并下令辍朝五日。
朝廷局势风谲云诡,宪宗严令追缉凶手
实际上,唐宪宗和满朝文武都清楚,武元衡和裴度两位重臣遇刺,其背后的力量绝对不简单,而武元衡和裴度的共同点便是,他们都主张削弱河北、山东等地不服朝廷管理的藩镇,乃是朝野内外闻名的主战派。
唐宪宗自即位以来,便力主削弱藩镇,此前已经先后讨平剑南刘辟、镇海李锜等藩镇叛乱,又将成德、义武、魏博等藩镇重新纳入朝廷管辖,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。
就在两人遇刺一年前,即元和九年(814年)闰六月,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,其子吴元济秘不发丧,并以父亲的名义上书朝廷,请求以自己为留后,唐宪宗没有同意,吴元济遂举兵反叛。唐宪宗立即调兵讨伐吴元济,吴元济则遣使向成德王承宗、淄青李师道求援,明白唇亡齿寒道理的两人,数次上书请求朝廷赦免吴元济,唐宪宗全部予以拒绝,两人于是暗中资助吴元济,并对官军予以掣肘。
朝廷征讨淮西的战争已经打了一年,却始终没有进展。元和十年(815年)五月,裴度奉命前往军中视察,分析用兵形势,裴度回朝后力荐李光颜为将。不久,李光颜败淮西兵于时曲,淮西兵大溃。
然而,就在裴度从前线返回朝廷不久,便发生了刺杀案,而谋刺的对象恰巧就是主战的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,岂能不让人联想到朝廷征讨淮西的战事。
事实上,就在武元衡被刺杀之前,他或许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将面临危险,为此还写下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,“夜久喧暂息,池台惟月明。无因驻清景,日出事还生。”
当时,由于唐宪宗态度坚决,王承宗、李师道等便退而求其次,派人前往长安贿赂和游说朝中官员,希望促使朝廷改变态度,然而武元衡和裴度等少数主战派却不为所动,或许武元衡正是在此期间受到威胁,才会有所感应。
刺客敢于在天子脚下、皇城之中行刺当朝宰相,这简直就是不将朝廷放在眼里,唐宪宗如何能够容忍。
为了抓捕凶手,唐宪宗一面下令增加京城诸门卫兵,严查出入行人,同时为每位宰相配备金吾卫骑士,所过坊巷严加搜索,严密护持出入安全。另一方面,唐宪宗则诏令金吾卫、京师有司衙门和长安各府县衙门,迅速侦破此案,抓捕刺客。
然而,就在朝廷大肆追捕之际,金吾卫和长安地区各府、县衙门却先后收到了来自凶手的恐吓信,上书,“毋急捕我,我先杀汝。”意思是你们谁要是追捕我过急,我就先杀谁。
在朝廷搜捕如此之严的情况下,刺客却仍能行动自如,并向长安及其周边官衙投送书信,足以说明凶手及其同谋已经遍布长安周边。
消息传开永信证券,朝野内外尽皆骇然,以致人人自危。京城之内,大家不等到天亮,谁也不敢出门,以致等到了上朝时分,皇帝已经临朝良久,官员们都还没有到齐。而公卿大臣们出门上朝或办公,更是前呼后拥带领大量仆从护卫,手持兵器护卫四周,否则根本不敢出门。
在此威胁之下,不仅各级衙门的追捕为之一松,更有官员为了自保而上书唐宪宗,请求罢免裴度,以安抚王承宗、李师道之心。而此前上书请求朝廷严查凶手的白居易,更是遭到群臣攻讦,被贬为了江州司马。
一年前,在唐宪宗决定出兵淮西时,满朝文武便是应着寥寥,只有武元衡和裴度等少数主战派支持唐宪宗,并出谋划策筹划军务,如今武元衡当街被杀,裴度受伤在家,满朝文武竟然不思为朝廷洗刷耻辱,反而为了自身安危请求罢免裴度,表现得如此怯懦退缩,这让唐宪宗感到万分愤怒。
面对朝臣所请,唐宪宗怒道,“如果罢免裴度,这就是让奸计得逞,朝廷纲纪如何整顿?朕任用裴度一人,足以击败这两个乱臣贼子。”为此,唐宪宗不仅多次派人前去慰问裴度,更是派兵守卫其私邸,以保护其安全。
兵部侍郎许孟容见到各级衙门因为遭到威胁而懈怠,悲愤地上书说道,“自古以来,还未曾有过宰相横尸街头,而凶手未被擒获的事情,这简直是朝廷的奇耻大辱”,并为此痛哭流涕。之后,他又前往中书省,含泪奏请起用裴度为宰相,严加追捕刺客,并彻底查清其背后根源。
唐宪宗于是诏令京城及诸道有司,加大搜捕力度,凡是能够擒获凶手者赏钱万贯,赐予五品官,如果已有官职,给予越级提拔;若是本为同谋,事后能够检举揭发,则赦免其罪;若是敢于包庇藏匿,举族诛之。
前后两批凶手伏诛,真凶是谁却无人知晓
在唐宪宗的严令下,长安城中立即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搜捕,就连公卿百官家中也不放过。在这种严密的搜索下,果然查出了一些蛛丝马迹,有人告发成德节度使进奏院(即各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处)之中,有成德军卒张晏等数人,行为举止奇怪。
鉴于当时朝廷正在与淮西藩镇交战,当时京城搜索的重点就是与淮西、成德等河北藩镇有关人员,以致当时京师城门盘查行人时,对于身材高大、穿着奇异,说话带有燕赵口音之人,都要经过查验审讯后才会被放行。如今成德节度使进奏院中出现行踪诡异之人,岂不正好符合朝廷追查对象。
六月初十日,神策将军王士则等人上书,告发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派遣张晏等人刺杀武元衡。唐宪宗立即下令予以抓捕,张晏等八人随之被逮捕入狱,唐宪宗又命京兆尹裴武、监察御史陈中师等严加审讯,务必揪出幕后主使。
六月二十四日,裴度伤势恢复返回朝廷,唐宪宗当即任命他为中书侍郎,同平章事。
裴度则向唐宪宗进言,“淮西,腹心之疾,不得不除;且朝廷业已讨之,两河藩镇跋扈者,将视此为高下,不可中止。”唐宪宗遂将用兵之事全权委托于裴度,于是朝廷征讨淮西吴元济更急。
与此同时,在京兆尹裴武、监察御史陈中师等人的审讯下,张晏等人皆承认是自己杀害了武元衡,并交代出同谋者十余人。唐宪宗遂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处斩,刑部尚书、同平章事张弘靖怀疑张晏等人所供不实,为此多次向唐宪宗谏言,但唐宪宗为了平息事态、安定人心,并未采纳。
六月二十八日,按照唐宪宗的命令,张晏等五人,及其党羽十四人全部被处斩。
同年八月,东都洛阳又发生了一起叛乱未遂事件。原来,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在洛阳有一座宅邸,邸兵和山棚人密谋叛乱,结果由于事情败露,被东都留守吕元膺所擒获。吕元膺在对这些人审讯之时,李师道的部下訾嘉珍、门察交代,他们也参与了刺杀宰相武元衡之事,于是吕元膺将两人解往长安。
唐宪宗命人对两人展开审讯,根据他们的交代,李师道派自己等人前往京城刺杀武元衡,事后訾嘉珍、门察两人留在了洛阳,而其余人已经返回了淄青。
面对这个变故,唐宪宗也有些怀疑自己是否杀错了人,不过鉴于张晏等人已死,案件已经告结,而朝廷正在对淮西用兵,且已经与成德王承宗断绝了联系,无力再针对淄青李师道,于是只是命人将两人秘密处决,而没有继续深究。
元和十二年(817年)十月,历经三年交战,朝廷终于平定淮西,吴元济被押送长安处死。
元和十三年(818年)七月,唐宪宗又调遣宣武、魏博、义成、武宁、横海诸镇兵马讨伐李师道,面对朝廷大军压境,淄青军内部矛盾激化,李师道被部下刘悟所杀。
战事结束后,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在查阅李师道官邸文书时,发现有李师道赏给刺杀武元衡的王士元等十六人钱财的记录,意识到王士元等十六人可能也参与了刺杀武元衡之事,于是将这些人全部逮捕送往长安。
元和十四年(819年)七月,唐宪宗命京兆府、御史台对王士元等人逐一审讯,王士元等人皆表示认罪。不过,京兆尹崔元略在询问细节时,发现王士元等人交代的武元衡容貌、穿着,与实际并不相符,而且他们自己的证词也都对不上。
经过详细查问,王士元等人这才交待,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当年经过谋划,约定共同派遣刺客入京刺杀武元衡,不过等李师道派遣的王士元等人抵达京城时,便听说武元衡已经被王承宗派去的刺客杀死了,为了获得赏赐,王士元等人便返回淄青,向李师道谎称武元衡乃是被自己等人所杀,李师道因此才赏赐了他们钱财。
如此看来,武元衡的确是被王承宗派遣的刺客所杀,李师道也参与了谋划,只是由于李师道的人行动迟缓,抵达长安时武元衡已死,也就是说朝廷一开始处死张晏等人并没有问题。由于此时李师道已死,唐宪宗也懒得再深究其真相如何了,只是下令将王士元等人悉数处死了事。
不过,在《册府元龟》中则出现了另外一种说法,称田弘正乃是为了缓解王承宗与朝廷的关系,这才伪造文书将此案嫁祸给李师道,实际上幕后真凶就是王承宗。更有人称,武元衡被杀乃是唐宪宗一手策划,目的就是为了给削藩找借口。至于真相到底如何,则已经无人知晓了。
(全文完)
参考资料:《旧唐书·宪宗纪》《旧唐书·武元衡传》《旧唐书·裴度传》《新唐书·武元衡传》《旧唐书·吕元膺传》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《唐大诏令集·购杀武元衡贼敕》等
加杠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